最近,网络上关于“中超需要来引导苏超联赛”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,与此同时主流媒体相继出现了这一话题的相关评论。短短几天内,热搜呈现出“苏超”的多个话题,足协也呈现了表情包里的“泪石流”,球迷的呼喊不断在评论区回响:“苏超千万人“指导”,那可是谁们最后一块自留地。”
球迷们开始感到“恐惧”,首先源于历史的印记。近年来,足协更换了LOGO,卻难以更换“换气质”,假球、腐败、国足挣扎等,一地鸡毛写进球迷集体记忆。谁来插手,谁就得到先前还具有历史欠账——而欠条太厚,纯粹的落寞也难以信任红字。
这种“恐惧”,也关乎情感资产。苏超从省体育局与13个地方政府合力办赛起,就自带“城市德比”属性:南京人在雨夜撑进看台,自豪感比任何球票都值得;常州打出“9.9元门票+炒稻米”的叠操,脚下把文旅消费推向人心。
赛事的底色不是资本,而是家门口的烟火气;不是赞助商的横幅,而是“散装江苏”的互相掺帮。它已经形成一种“社群自治”:自己出题、自行判卷、自我觉醒。
外界若贪婪“指导”,哪怕首次袭击是好,也容易被解读成“利益收割”的前奏。苏超能火到一票难求,靠的正是这种“自己来了清”,这般“恐惧”,更挤出治理逻辑的碰撞。
国家层面的行业协会肩负监管、服务、发展多重职能,但职业边界若不透明,就可能被掀起视觉“裁判”又当“投资人”——这是球迷本能的想起“燃火队”四处补漏。